7月6日,國內機器視覺企業凌云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凌云光)成功登陸科創板,本次募資總額為19.74億元,截至收盤,凌云光股總市值為153.36億元。
凌云光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凈額全部用于以下項目:
迄今,凌云光已深耕機器視覺產業鏈將近20年,以光學創新為基礎,長期從事機器視覺及光通信業務,戰略聚焦機器視覺業務,自研形成了光學成像、智能軟件、智能算法與精密控制四大技術平臺,為客戶提供核心視覺器件、可配置視覺系統與智能視覺裝備等產品與解決方案。
2022 H1收入和凈利潤增幅收窄
2019年-2021年,凌云光營收分別為14.31億元、17.55億元、24.3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39億元、1.31億元、1.73億元。
2022年1-3月,在國內疫情與國際供應緊張的雙重影響下,凌云光仍然實現了營業收入5.26億元,同比增長26.00%,營業收入增長的原因主要系:1)受益于新能源、科學圖像、立體視覺和新型顯示行業快速發展,下游客戶需求增加;2)來自可配置視覺系統、智能視覺裝備等產品收入增長較快,凌云光2022年1-3月自主業務收入實現超過60%的同比增長。
2022年1-3月,凌云光凈利潤-1,607.52 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753.93 萬元,較上年同期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程度分別減少 40.78%、39.22%。
公司預計2022年1-6月可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1.74億元至14.35億元,同比增長3.32%至26.27%;2022年1-6月預計可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為0.56億元至0.72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率為3.16%至33.50%。
公司預計2022年上半年收入和凈利潤增幅收窄,主要原因包括:1)受新冠疫情影響,公司部分產品的交付存在延遲;2)受國際“缺芯潮”影響,公司部分國外原材料供應出現一定程度緊缺,影響了公司部分產品的生產與交付進度;3)公司持續布局自主業務和面向未來的賽道,大力拓展機器視覺新市場,招聘了較多的研發人員和銷售人員,2022年1-6月所支出的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增長率預計均高于營業收入增長率。
機器視覺+ AI +自動化:厚雪長坡的賽道
在機器視覺產業鏈上,凌云光一方面堅持自主研發系統和裝備,另一方面堅持自主研發軟件、算法與器件,建立技術平臺,積極推進核心技術自主研發。
在消費電子領域,凌云光長期服務于蘋果公司、華為、小米的產業鏈,與鴻海精密、瑞聲科技、歌爾股份等業內領先的電子制造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在新型顯示領域,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維信諾、無錫夏普、群創光電等行業領先客戶的面板產線;
在印刷包裝領域,公司是國內標簽、軟包裝、紙盒包裝等市場的主流供應商,產品已銷往超過 15 個海外國家和地區;
在新能源領域,公司產品廣泛服務于福萊特集團、寧德時代、信義集團等行業龍頭。
報告期內,凌云光機器視覺業務前五大客戶的合計銷售收入金額分別為 15,971.88 萬元、20,520.74 萬元和 42,477.39 萬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 11.17%、11.69%和 17.44%。
值得一提的是,凌云光從2016年開始成為蘋果公司在機器視覺領域的優選短名單供應商,2020年度及2021年度,凌云光向蘋果公司的直接銷售、間接銷售,以及蘋果產業鏈設備商自主決策采購發行人產品,三者合計分別約為1.6 億元和1.9億元。
此外于2020年7月,凌云光獲得富聯裕展(系工業富聯孫公司)投資 2.5億元。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富聯裕展持有凌云光發行前5.64%的股權。此外,凌云光與富聯裕展共同成立了富聯凌云光,雙方進一步開展合作。凌云光向鴻海集團及其下屬企業銷售的產品均由其自用。
凌云光招股說明書顯示,工業領域(消費電子與其他制造業)可配置視覺系統產品給機器植入“眼睛”和“大腦”,智能視覺裝備在其基礎上增加了結構本體和自動控制部件,實現檢測/生產工藝的控制和執行,給機器又植入了受大腦控制的“肌肉”和“四肢”,最終形成“手”、“眼”、“腦”協同的智能化設備。工業領域可配置視覺系統和智能視覺裝備產品均主要應用在生產線上,服務于工業領域的生產智能化。
過去十年是中國機器視覺行業快速發展的十年,經過一段時間的普及與推廣,機器視覺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目前,機器視覺的應用范圍已從最初的消費電子等領域,逐步拓展至印刷包裝、汽車、運輸、醫療等領域。預計未來,除了傳統的應用領域外,在 AI、自動駕駛、人臉識別等新興技術興起的帶動下,機器視覺將進一步拓寬應用領域。
相比 2D 機器視覺,3D 機器視覺具有顯著優勢,例如測量速度快、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操作簡便等,能有效解決 2D 機器視覺對于高度、厚度、體積、平面度等測量因素缺失的問題。3D 視覺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推動視覺技術在高端場景的應用,傳統的 2D 機器視覺將快速向 3D 機器視覺升級,推動機器視覺市場持續增長。
與國外同行仍存不少差距
盡管機器視覺+ AI +自動化滑出了一條厚雪長坡的黃金賽道,但中國機器視覺行業起步較晚,與國外同行仍存不少差距。
國外機器視覺廠商具有較強的設計、研發和制造能力,視覺系統領域長期由基恩士、康耐視等廠商主導,最早國內廠商主要代理國外廠商的機器視覺產品。隨著技術與經驗的積累,部分國產廠商開始推出自主品牌的產品,且國內廠商能夠提供本地化的定制化服務,供貨周期較為靈活,市場份額逐年增長。
2021年,凌云光機器視覺業務的營收規模為15.11億元,國際領先的機器視覺公司康耐視 2021財年和基恩士2021財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66.91億元和323.42億元,收入規模差距較大。
此外,在系統化的管理水平,特別是在研發管理方面,中國機器視覺企業與國際領先企業存在一定差距??的鸵?021財年研發費用占比為13.05%,截至2019年12月底,康耐視在全球范圍內擁有686項專利,并有514項專利正在申請中(康耐視2020年及2021年報未披露最新專利數量),而凌云光同期研發投入占比相對較低,專利數量仍有不少差距。
資料來源:可比公司定期報告;
注 1:數據按照各財年央行中間價平均匯率折算;
注 2:除大恒科技和奧普特外,其他可比公司未精確披露機器視覺業務部分收入,營業收入均為公司全部業務總營業收入;
注 3:基恩士數據為 2022 財年業績快報數據(2021 年 3 月 21 日至 2022 年 3 月 20 日);
注 4:奧普特營業收入僅涉及機器視覺收入,具體包括光源、光源控制器、鏡頭、相機、視覺控制器和配件收入;
注 5:大恒科技的機器視覺業務由機器視覺組團承攬。根據 2021 年年報披露,大恒科技機器視覺組團包括中國大恒(集團)有限公司圖像分公司、中國大恒(集團)有限公司圖像事業部、中國大恒控股子公司北京圖像視覺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青島恒紡視覺科技、河北天昱恒、中國大恒控股子公司蘇州圖銳智能科技、蘇州恒視智能科技、深圳恒志、上海昊邦及合營公司濰坊天恒;
注 6:精測電子營業收入包括信號檢測系統、AOI 光學檢測系統、OLED 調測系統、平板顯示自動化設備、半導體業務、新能源業務和其他業務;
注 7:華興源創營業收入包括檢測設備、治具及配件、組裝設備和其他業務;
注 8:ISRA VISION 數據為 2020 財年數據(2019 年 10 月 1 日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ISRA VISION 已于 2021 年 9 月退市,未披露 2021 財年數據;
注 9:上述發行人營業收入僅包括機器視覺領域自營業務收入,即可配置視覺系統與智能視覺裝備兩部分的營業收入。
上述可比公司中基恩士、康耐視、奧普特主要提供視覺器件和可配置視覺系統產品,主要覆蓋消費電子領域;大恒圖像除提供視覺器件產品外,還提供部分智能視覺裝備產品;Young Woo DSP、精測電子、華興源創和 ISRA VISION 則主要提供智能視覺裝備產品,分別主要聚集在某個應用領域。凌云光提供視覺器件、可配置視覺系統和智能視覺裝備等多種產品,覆蓋新型顯示、消費電子、印刷包裝、新能源等多個應用領域。
總體而言,凌云光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內機器視覺領域的主要企業之一,但是與境外的龍頭企業相比,公司在業務規模、國際市場影響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境外市場,公司的銷售規模較小,拓展能力有待提高。
對于中國機器視覺行業來說,當前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行業內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首先,為了實現多場景產品的快速落地,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研發投入,進一步夯實應用層人工智能算法與軟件工程化,改善產品通用性;其次,企業還需進行大量的前沿技術研究,持續加大在光學成像與人工智能算法等領域核心層的研發力度;最后,面向未來智能工廠的數字化、柔性化,客戶需要更加集成的產品與服務,企業需要在企業級工業軟件與管理軟件進行更加廣泛的業務布局,支撐戰略客戶對數字化運營的各層次需求。